2006年7月26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减下来的181名副书记去了哪
耿海军

  据新华社7月22日报道,江苏全省县(市、区)党委换届工作已经结束,有181名原副书记未被留任。未留任原职位的181名副书记中,安排到市级机关工作的65名,转到同级人大、政协工作的69名,就地转任常委的35名,其他途径安排12名。
  据有关资料显示,我国的官民比例在西汉时是1:7945,在唐高宗时是1:3927,在清康熙时是1:311,在建国之初大约是1:600,目前则达到1:28左右。百姓供养官员人口负担比西汉时增加了280倍,比建国初期增加了20倍。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口已经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“沉重的翅膀”。因此,江苏省的县(市、区)党委换届工作方案一出来,不少人连连叫好,认为此举不但有助于提高县(市、区)一级的行政办事效率,还切实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。
  官员“减副”当真为百姓“减负”了吗?我看未必!
  把这条新闻从头看到尾,“精简”掉的181名副书记流向了什么单位,具体从事什么职务,文章没有交待清楚。不过大致的脉络已经可见端倪,那就是181名副书记并没有真正精简下来,他们没有去投身市场、去自谋职业、去打工、去做生意,而是全部留在了领导岗位,其中许多人甚至上调到市委机关任职。很明显,这些副书记们只是把行李从“县衙”搬进了“州衙”、“府衙”,而实际上老百姓供养的官员人数一点也没有减少。
 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精简越来越疲软,越来越变成了一句空话呢?为什么“精简”之后,老百姓往往负担越来越重、意见越来越大呢?恕我直言,臃官冗吏在一些地方的领导人眼里犹如臭豆腐——闻起来臭,但吃起来香。个中是否都有经济利益或者其他猫腻,就用不着我明言了。只要一个地方的主要负责人真的把臃官冗吏当成了自己的儿子,那么,精减其管辖的臃官冗吏就只会是一场“政治秀”。
  百姓从来不欢迎作秀,他们只关心生活中的柴米油盐、水电煤气不要总涨价,他们更盼望能看到真的机构精简!